一直以來,我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放在突出位置,2010年以來累計投入治理資金近25億元,治理面積約4366公頃,實施了黃石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點工程、鐵山—還地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等237處重點區域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礦山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
突出重點,把握難點,大力推進重點區域礦山生態修復。
2016年起,以長江大保護為契機,全面啟動長江沿線、長江10公里等82處重點區域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累計投資近6.73億元,修復治理礦山面積12574.2畝,黃石長江岸線鑲上綠絲帶?!拔暹厖^域”、三區兩線”等重點區域內礦山生態修復同步推進,投入資金超過14億元,6.3萬畝礦山基本恢復生態。
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啃下礦山環境治理的三塊“硬骨頭”。
一是探索綜合治理模式,啃下“技術”這塊“硬骨頭”。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草則草、宜建則建、宜景則景”和“一 礦一策”的原則,引進最新礦山復綠科技成果以及損毀土地復墾和生態重建新技術,初步形成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技術方法體系。二是厚植綠色發展優勢,啃下“資金”這塊“硬骨頭”。明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責任,對于生產礦山,按照“誰破壞、誰治理”原則,由礦山企業承擔保護和治理責任;對于歷史關停和政策性關閉礦山,治理責任由轄區地方政府承擔,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合力推進。三是明確責任,啃下“管護”這塊“硬骨頭”。在廢棄礦山修復過程中,明確三年的養護期,在項目驗收時,將植被恢復率和植物成活率作為關鍵指標驗收;將生產礦山生態環境修復率(綠化率)作為一票否決的指標,對綠化率不達標的企業,一律不予入庫。采取各種措施,倒逼施工單位或礦山企業履行好“管護”責任。
配套政策,齊抓共管,做好礦山生態修復與治理的“多手聯彈”。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安排,多次召開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多次到現場檢查督辦,協調解決問題。在全省率先開展礦山治理地方立法工作,出臺《黃石市礦山生態修復條例》, 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法治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環境評估和許可證制度、礦山環境監督和檢查制度、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和土地復墾制度等。二是加強監督管理。以采石場為重點,全面開展打擊礦山“以修復之名,行開采之實”行動,制定了《關于嚴格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管理的通知》,要求全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項目嚴格執行項目投資和土石料收益“收支兩條線”管理。對未經相關部門審批(審查)或備案就銷售的行為一律視為非法采礦進行立案查處。三是明確職責保障。按照依法辦礦、規范開采、生態修復、環境保護、技術創新、規范管理、礦區和諧、企業文化等8個方面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對礦山企業進行考核。已成功組織申報了大冶鐵礦、湖北三鑫公司等6家國家級綠色礦山。
通過一系列組合拳,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
一是有效消除受礦山地質災害和礦山地質環境威脅的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鐵山—還地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項目5號地塊讓鐵山最大的廢石場變成全民健身運動主題公園。二是有效破解了用地瓶頸。重點工程、示范工程的實施增加草地1678畝、林地9667畝、耕地7838.9畝、建設用地10060.2畝;黃荊山北麓15個開山塘口收回礦山廢棄地1100畝。三是有效提升了資源利用率。湖北三鑫公司等龍頭企業利用工業“廢渣”研發的新型充填材料,達到“國內首創、國際領先”水平,變廢為寶,資源利用率提高10%,年減少尾砂排放量30萬立方米。四是有效美化了生態環境。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率達90%以上,昔日破碎裸露的山體變成了一道城市靚麗風景線,城區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年降塵量和噪聲分貝分別下降94.7%和44.7%,年水土流失減少4萬噸以上。五是有效增加了綜合收益。示范工程治理出的土地招商引進了中國英利集團投資建設黃石鐵山50兆瓦太陽能清潔能源發電項目,年產值5400萬元。礦山公園帶來旅游收入4000余萬元,冶鋼、華新水泥等一批老礦山企業正在利用百年舊廠礦遺址打捆申報全國工業遺址公園。
來源:黃石城建觀察
眾誠設備租賃公司出租租賃升降車、升降平臺、升降機、高空作業車等,用途:廠房施工、外墻涂飾、幕墻安裝、外墻維修清洗、橋梁罐體施工、廣告安裝懸掛等。出租電話:189-8613-2255
專注高空作業車出租、高空作業平臺出租,租賃熱線:189-8613-2255.